11-06
羅世宏/美中角力下 別讓台灣「百年變局」成殘局
2025-11-07
HaiPress

蘇起警示台灣面臨「百年變局」,強調台灣若拒絕對話終將陷殘局,兩岸唯有以和平為勇氣,方能讓變局轉為契機。(示意圖/AI生成)
台北論壇基金會榮譽董事長、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日前警告,台灣正面臨「百年未見的變局」,若各政黨不能協力開展兩岸對話,「變局終將成殘局」。他的話語或許相當刺耳,卻映照著當前台海危局的結構性不安。
蘇起指出,美中軍力對比正出現根本翻轉:中國擁有400艘主力艦,美國僅300艘;中國現役戰機約1,800架,美國則為1,500架。更關鍵的是,美軍主力機種老化嚴重——F-16平均服役33年、F-15達39年、B-52甚至已超過60年,而國防工業人力僅剩過去的三分之一,這也導致飛彈、潛艦與無人機研發全面延宕。
奧斯古德的GRIT:從恐懼螺旋到信任螺旋
奧斯古德在《戰爭或投降之外的選項》(An Alternative to War or Surrender)一書中指出,當對手關係陷入恐懼螺旋時,唯一的出路不是勝負,而是信任。他提出「漸進互惠的緊張降低」(Graduated Reciprocation in Tension-Reduction)原則:由一方率先採取可驗證、低風險、具象徵性的緩和行動,以試探對方回應;若獲回應,則進一步;若未回應,也不報復,而是維持善意與安全底線。這不是綏靖,而是一種「以安全支撐善意」的戰略主動。
放諸今日,台灣若真要讓「和平是唯一選項」成為現實,必須在堅守防衛的同時,設計一套具體可驗證的「和平行動藍圖」。例如:兩岸在防災、醫療、氣候、海洋保育等非政治領域展開小規模合作,逐步累積信任;邀請第三方觀察機制參與,以確保透明;並透過持續的善意行動測試北京的誠意。朝野政黨領袖若能共同推動此一政策,既可回應蘇起所說的「和以自救」,也能在道義上獲得國際支持。
百年革命的和平使命
當年孫中山在《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》中說:「持和平主義,將使中國見重於國際社會,且將使世界漸趨於大同。」這不僅是政治語言,更是文明自覺。由一代報人張季鸞執筆的這篇宣言,體現了一個剛誕生的共和國對國際秩序的承諾——不以戰爭、而以文明來贏得世界尊敬。
百年之後,台灣有責任實踐著這份承諾。當北京以「民族復興」之名強調統一,卻在軍演、制裁與言語威脅中,逐漸遠離孫中山的和平精神,這場歷史對照格外刺眼。真正的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」,大陸不該用強硬手段對待台灣,而是讓世界重新相信——中國這個古老文明,懂得堅持和平主義。
呼籲北京,莫讓變局成殘局
面對今日的美中對峙與區域焦慮,台灣並非戰爭的推手。真正的危險,是北京把「和平統一」的語言轉化為「武力威懾」的行動。這樣的邏輯,既違背孫文「和平主義」的遺訓,也背離中國自詡的「負責任大國」形象。
北京若真相信自己代表的是歷史與文明的正統,就更應理解:以戰爭毀滅和平,並非強國之舉,而是文明的墮落。台灣守護自由的決心堅定不移,但也應該不設前提地與大陸展開對話。和平不是退讓,而是更高形式的勇氣。
兩岸都需要推動和平的勇氣
蘇起提醒我們「變局」,賴清德則提出「和平三原則」,而奧斯古德早在冷戰時期便指出:「人類可以用武力帶來恐懼,也可以用它帶來安全;選擇權永遠在我們手中。」
百年前,孫中山以革命的勇氣推翻帝制;百年後,台灣以民主的勇氣堅守自由。現在,兩岸的中國人應該展現第三種勇氣——和平的勇氣。
願中國大陸記取孫中山「持和平主義」的初心。願台灣延續奧斯古德「信任螺旋」的智慧,主動促談謀和。
兩岸領導人與廣大人民,有責任讓這場百年變局不會變成殘局,而是以共同推動和平的努力,打造兩岸走向文明共榮的契機。正如龍應台接受柴靜專訪時所說:「今天兩岸對戰爭如果還沒有深刻認識,不做最大努力,難道一百年內,要再做巨大的自我傷害嗎?」
名人專欄文章,不代表本台立場
免責聲明: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本站所有資源全部收集於互聯網,分享目的僅供大家學習與參考,如有版權或知識產權侵犯等,請給我們留言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