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名家論壇》紐西蘭牛奶零關稅入台 台灣乳業的危機與突圍:本土鮮乳何去何從?

2025-02-12     IDOPRESS

紐西蘭牛奶2025年開始零關稅入台。(資料照)

文/銘傳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汪志勇

近年來,台灣的乳業產業面臨內憂外患,從品牌壟斷、國際競爭到勞動力短缺,種種因素讓本土乳業陷入困境。然而,挑戰之中亦藏機會,台灣的乳業能否成功突圍,關鍵在於創新與適應市場變化。

品牌壟斷:酪農的無奈與掙扎

台灣乳業長期由統一、味全、光泉、義美等四大本土品牌掌控,這些企業透過長期合約與嚴格的產品標準,對酪農業者施加影響。這種壟斷模式雖然維持了市場穩定,但也限制了酪農的自主權,使其在價格談判與產銷策略上處於劣勢。

目前,酪農與品牌商的合約多為三年期,定價機制則依照政府公告的三季牌告價格,這意味著即使飼料成本上升,酪農無法即時反映實際營運成本。此外,品牌商與大型零售通路之間的合作關係,使得酪農難以直接將產品推向市場,進一步加劇了困境。

國際競爭與進口乳的衝擊

台灣乳業市場不僅受限於國內結構,國際市場的衝擊更是不容忽視。隨著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即將在2025年全面生效,紐西蘭生乳將可零關稅進口台灣。紐西蘭的乳業規模化程度高,生產成本遠低於台灣,使台灣本土乳業陷入被動。

消費者的選擇也成為關鍵因素。當進口乳品價格較低且品質穩定時,本土乳業是否能保持市場競爭力?在價格戰無法取勝的情況下,台灣乳業亟需建立自身的市場區隔與品牌價值。

缺工危機與自動化轉型

酪農產業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已成為結構性難題。隨著農村人口老化,年輕世代對酪農業接班的意願低,許多牧場因無人經營而被迫關閉。為了應對此問題,一些業者開始引進機器人擠乳、智能管理系統等自動化設備,以減少對人力的依賴。

然而,自動化設備的導入需要高額投資,中小型牧場難以負擔。政府是否應提供補助,協助酪農進行轉型?這是未來台灣乳業政策制定者需要面對的問題。

行銷策略與食農教育

面對這些挑戰,台灣乳業不能只是被動防守,而應積極尋找突破口。部分新興品牌透過強調產地故事、品質保證與消費者溝通,成功吸引了一批忠實顧客。

乳品市場不僅侷限於鮮乳,發展高端與功能性乳品將是未來的關鍵趨勢。例如,低乳糖鮮乳、高蛋白運動乳品、有機草飼乳等高附加價值產品,都可吸引特定消費族群。此外,發展乳製品如起司、優格等加工產品,能降低對生乳市場的依賴,提高產品價值。

許多消費者並不瞭解本土鮮乳與進口乳的差異,這正是台灣乳業應該加強行銷的地方。透過透明化的溯源機制、推廣在地酪農文化,讓消費者願意為本土乳品支付更高的價格,才能確保產業的永續發展。

未來發展

台灣乳業的未來取決於能否成功轉型,從依賴品牌商的供應鏈模式,轉向品牌自主、產品多元與價值升級。政府應提供政策支持,例如補助自動化設備、提高生乳價格的透明度,幫助酪農業者提升競爭力。

另一方面,乳品業者應積極發展品牌行銷,透過特色產品與市場區隔,強化台灣乳品的市場定位。在國際競爭激烈的環境下,只有持續創新與提升品質,台灣乳業才能在全球乳業市場中找到立足之地。

免責聲明: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本站所有資源全部收集於互聯網,分享目的僅供大家學習與參考,如有版權或知識產權侵犯等,請給我們留言。